一、课程内容:可靠性设计
1定义
可靠性指:一个组件或系统在指定的时间内,在预期的条件下实现指定功能的概率,是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在一系列指定条件下的性能。
质量指的是首次生产或首次使用时,能够满足要求或能够实现其预定功能。它不随时间推移或特定条件而发生变化。
可靠性指的是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在一系列指定条件下的性能。
2基本原则
2.1可靠性设计应有明确的可靠性指标和可靠性评估方案;
2.2可靠性设计必须贯穿于功能设计的各个环节,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,要全面考虑影响可靠性的各种因素;
2.3应针对故障模式(即系统、部件、元器件故障或失效的表现形式)进行设计,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控制产品在寿命周期内可能出现的故障(失效)模式;
2.4在设计时,应在继承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,积极采用先进的设计原理和可靠性设计技术。但在采用新技术、新型元器件、新工艺、新材料之前,必须经过试验,并严格论证其对可靠性的影响;
2.5在进行产品可靠性的设计时,应对产品的性能、可靠性、费用、时间等各方面因素进行权衡,以便做出最佳设计方案。
3设计顺序
QFDⅠ→QFDⅡ→DFMEA→FTA
4常用步骤
4.1、设计FMEA(Design FMEA)。
4.2、应力的降额设计(stress de-rating)。
4.3、鲁棒性设计(Robust design)。
4.4、设计控制(Design control)。
4.5、加速寿命实验或者高加速寿命实验(ALT/HALT:high accelerated life test)。
4.6、故障分析(failure analysis)。
4.7、可靠性估计(reliablity estimation)。
4.8、维修成本预计(waranty cost prediction)。
4.9、可靠性设计复查(reliablity design review)。
4.10、制定可靠性验证实验的计划(develop validationtest plan)。
5常用指标
6常用失效率转换表
7四种常见的可靠性函数
概率密度函数:()= 失效数
可靠性函数:R()= 1-F(t)
累积分布函数:F()= ∫f(t)dt
危险函数:h()= F(t)/R(t)
8 可靠性三个阶段:
8.1可靠性规划
8.2可靠性设计 可靠性实现
8.3可靠性提升
以上就是本次课程总结,咱们下期见。